烟台海岸带所在大数据支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邢前国团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旨在探讨渔业活动以及相关渔业管理 (专属经济区政策、捕捞限制等)行为、自然过程等对海上捕捞渔业活动的冲击与影响。
针对中国大陆近海2013至2020年的研究显示,我国51%的渔业活动集中于距海岸线40公里以内的海域,92%的渔业活动发生在距离岸线100公里以内区域。2013年至2016年,近海捕捞的热点渔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北部以及东海;2017年以来,热点渔区逐渐破碎化并向南部海域移动,且面积减小。自主休渔期和国内海洋保护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了渔业捕捞,使得2013年至2020年中国海洋捕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0年总体渔业捕捞强度比2019年下降了14%。
基于船舶AIS及卫星遥感数据在北印度洋的观测研究表明,北印度洋渔船高度集中在马尔代夫、阿曼等专属经济区外围印度洋公海、保克海峡、印度近岸海域、塞舌尔群岛海域及巴林湾的捕捞区和开放式养殖用海海域。北印度洋渔业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7月渔业活动强度最低,且与台风活动和高温相关。
针对高空间分辨率可持续发展卫星可见光载荷技术,该团队开发了典型海洋藻华识别及泥沙反演算法,以精确监测并评估海洋水质变化与海洋藻华对海洋生物和生境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近海与北印度洋两个区域的藻华发生对近海海洋捕捞无明显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管理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期刊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研究团队单位:烟台海岸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