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扩张速度快、规模大,且城市内部格局变化剧烈
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城市快速扩张。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将近8万平方公里,部分城市主要建成区成倍增长,并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长株潭、成渝等多个规模不一的城市群。而且,这些城市群的规模、形成时间、扩张速度等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城市(群)建设用地增速显著高于西部城市,1980年至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占比从4.1%增长至24.8%,而成渝城市群仅从1.0%增长至3.4%。在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的同时,城市内已经建成的区域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以北京5环内区域为例,2005年至2009年不到5年的时间中,区域内新建城市绿地70.1平方公里,但同时有40.2平方公里的绿地消失。城市内部的高度动态变化,为城市的绿色发展与更新、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了机遇,但也可能带来负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这其中的细节值得更多关注。
图1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土地覆盖变化(左)2005-2009年北京五环内绿地的变化(右)
城市群集聚:可能带来区域性生态环境风险
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可以表征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城市的EVI指数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城市温度和PM2.5浓度都呈上升趋势。可见,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群连接成片、城市空间过度集聚,使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例如,城市群中的PM2.5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分散的城市热岛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热岛链”。这些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健康风险亟需深入研究。
图2 长三角城市群2000年(A)和2015年(B)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城两面:新/老城区的不同故事
对比新(2000年之后建成)老(2000年以前建成)城区,研究者发现新城区通常比老城区更加绿色宜居。而在最近几年,老城区的生态和环境质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研究者认为,这些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采取了增加城市绿地等各项政策和措施。
图3 2000年至2015年北京和上海两市的EVI变化趋势分布(绿色为指数上升,红色为指数下降,蓝线为2000年城区边界,黑线为2015年城区边界)
城市化等于负面的生态环境影响?
一直以来,城市化被认为是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然而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城市化的影响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例如在城市周边区域,尤其是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地人口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使当地生态系统资源压力减小等有关。城市化如何改变人口流动、信息和资本流动等远程关联,进而影响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负面的和正面的),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研究团队单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