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造血干细胞移植持续缓解HIV-1

造血干细胞移植持续缓解HIV-1。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一种治疗特定癌症如白血病等的疗法,通过移植捐赠者未成熟的血细胞,使接收者的骨髓重新增殖。CCR5Δ32/Δ32 HSCT指在编码HIV-1辅助受体CCR5的基因上有两个Δ32变异拷贝的捐赠者那里移植细胞,这些细胞能抵抗HIV-1感染。 目前为止有两个著名的案例,患者在接受了CCR5Δ32/Δ32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癌症以后,HIV-1得到了缓解,即伦敦病人和柏林病人。...

新型疫苗使97%试验者产生HIV抗体

新型疫苗使97%试验者产生HIV抗体。一项相关研究发现,一种实验性HIV疫苗可使97%参与者产生抗体。在相隔8周接种两剂HIV疫苗的36名试验者中,有35名产生了病毒抗体,且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相关论文12月2日发表于《科学》。...

研究揭示调控HIV潜伏的重要机制

研究揭示调控HIV潜伏的重要机制。HIV作为逆转录病毒,其基因组逆转录为DNA后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建立潜伏感染。CD4+ T细胞是HIV主要潜伏细胞;在组织解剖学上,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组织、生殖道黏膜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是HIV主要藏匿位点。这些潜伏的HIV不能被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清除,这是当前实现HIV/AIDS根治的主要难点之一。...

研究发现不同趋化因子调控整合素α4β7与HIV-1病毒结合的新机制

7月16日,《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剑峰课题组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副研究员张跃斌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Distinct chemokines selectively induce HIV-1 gp120-integrin α4β7 binding via triggering conformer-specific activation of α4...

研究发现树鼩细胞支持HIV-1复制但不能自然感染的分子机制

功能性受体及宿主限制因子是限制病毒跨种传播和能否构建HIV-1感染动物模型的关键因素,建立HIV-1感染动物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界基本上利用SIV和SHIV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艾滋病发病机制、药物和疫苗研究。但SIV与HIV-1的基因组只有40%左右的同源性,不能完全模拟HIV-1感染人免疫反应过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应用存在资源、伦理限制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构建小型动物模型是HIV-1模型研究的理想目标。...

昆明动物所发现北平顶猴APOBEC3G异常剪切降低了其对HIV-1基因组编辑压力

宿主病毒限制因子APOBEC3、TRIM5α、TRIMCy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从而限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对宿主限制因子的研究有助于阐明HIV-1复制的分子免疫机制,构建合适艾滋病的动物模型,探究艾滋病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策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学科组,前期在旧大陆猴唯一可感染HIV-1的平顶猴中发现了一种新的TRIMCyp融合模式,证明npmTRIMCyp不能限制HIV-1的感染和复制,从而阐明了平顶猴对HIV-1易感的分子机制...

利用包含CRISPR的联合疗法治疗感染HIV的小鼠 《自然-通讯》

利用包含CRISPR的联合疗法治疗感染HIV的小鼠 《自然-通讯》。根据《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Sequential LASER ART and CRISPR Treatments Eliminate HIV-1 in a Subset of Infected Humanized Mice,使用一种持续的药物递送系统和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治疗后,在一个感染HIV的小鼠子群中未检测到该病毒。...

上海巴斯德所等揭示长链非编码RNA调控HIV复制新机制

上海巴斯德所等揭示长链非编码RNA调控HIV复制新机制。2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课题组的研究论文“Long noncoding RNA MALAT1 releases epigenetic silencing of HIV-1 replication by displacing the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from binding to the LTR promot...

了解你的HIV感染状况 2018年世界艾滋病日

了解你的HIV感染状况 2018年世界艾滋病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精液和母乳传播的病毒,可以破坏受感染的白细胞并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不及时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可能会发展成为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感染者还可能会患上结核病和肺炎等严重疾病。...

“脱酶”法有望“缩小”艾滋病病毒储存库

复旦大学卢洪洲教授课题组,通过对127例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感染者在治疗前血浆中的加氧环化酶(IDO)活性高低可以被用来预测患者治疗后HIV储存库的大小,活性越高,储存库越大,且在抗病毒治疗后活性较高的患者体内的HIV储存库依然较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临床传染病》。...

eLife:突破!科学家发现HIV免于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新型分子机制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HIV或能拦截宿主细胞中的一种小分子来保护自身免于被宿主免疫系统所破坏,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鉴别出新型抗病毒疗法靶点来开发新型策略抵御HIV的感染,同时研究人员也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来测定新型药物对病毒衣壳的靶向作用效率。...

2018年6月HIV研究亮点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HIV通过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进而阻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导致免疫系统瘫痪,从而致使各种疾病在人体内蔓延,最终导致艾滋病。...

科学家有望利用新型“即插即用”型病毒平台开发出HIV及寨卡等病毒的预防治疗性疫苗

日前,在美国亚特兰大举办的2018年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上,来自美国生物技术公司GeoVax的科学家们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的即插即用技术平台("Plug and Play" technology platform),其能够帮助运输单剂量疫苗,从而更加完全地保护人们有效抵御新发感染性疾病,比如寨卡病毒、拉沙热和埃博拉病毒等。...

PNAS: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方法 能在数分钟内测定机体免疫细胞的反应

为了能够抵御病原体或肿瘤,机体会依赖于多种类型的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其能够识别被改变细胞表面的抗原肽结构,这些细胞能够呈现出名为HLA的特殊细胞表面分子,研究者所开发的新方法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评估T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由于这种新方法具有简单、可靠和通用等特性,其或许能够广泛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