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生存率大幅提升
乳腺癌生存率大幅提升。 6月13日,一项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自2010年以来确诊乳腺癌的女性,死亡风险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确诊的女性。1993~1999年确诊的女性,5年内死亡风险为14.4%。而在2010~2015年确诊的女性,这一比例已降至4.9%。...
乳腺癌生存率大幅提升。 6月13日,一项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自2010年以来确诊乳腺癌的女性,死亡风险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确诊的女性。1993~1999年确诊的女性,5年内死亡风险为14.4%。而在2010~2015年确诊的女性,这一比例已降至4.9%。...
对抗“最毒”乳腺癌有了精准“侦察兵”。 5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邵志敏、江一舟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医学期刊Med发表封面论文,首次揭示一种名为CCL19+树突状细胞的细胞亚群,在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为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难题提供了新方向。...
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有了可替代选择。 长期以来,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是单用内分泌药治疗,疗效一直很难显著提高。我们开展了国内第一个CDK4/6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毫无疑问将改变乳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徐兵河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说。...
5月4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胡国宏团队等题为SCUBE2 mediates bone metastasis of luminal breast cancer by modulating immune-suppressive osteoblastic niches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分泌蛋白SCUBE2在乳腺癌骨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
首个精准治疗“伞型”临床成果发布。 3月2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邵志敏团队开展的我国首个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伞型临床试验公布终点分析结果。这意味着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精准诊疗方案获得更进一步的证据支撑,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全新模式。相关研究在《细胞研究》在线发表。...
科学家提出治疗乳腺癌新策略,有望大幅减少副作用。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靶向DNA损伤修复途径的治疗策略最近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有希望的选择,但也面临着全身副作用较大等缺陷。《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子福教授与同济医院孙朝阳教授在克服上述治疗缺陷上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今日纳米》上。...
科学家找到破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金钥匙”。近日,《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余科达团队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在全球首次揭示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相演变,发现该亚群在乳腺癌原发肿瘤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氧化磷酸化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这意味着,未来临床上可针对该通路甄别那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并开发特定的药物和治疗靶点,进而降低早期乳腺癌转移发生几率。...
聚焦“铁死亡”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找到新策略。GPX4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成为LAR型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新治疗策略。...
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PROTACs)可高效降解蛋白质从而实现多种疾病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前景看好,但传统PROTAC小分子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不理...
大气气溶胶重要组成部分的沙尘气溶胶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多种物理过程对下游的季风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短波辐射改变局地能量平衡,从而通过“快过程”影响局地热状况及大气环流。远距离传输到海洋上空的沙尘气溶胶通过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温变化的“慢过程”进一步影响气候。北非沙漠及东亚沙漠分别作为低纬度沙漠和中纬度沙漠的代表(图1),源区内沙尘气溶胶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至下游海域,影响海-气能量平衡进而改变海表温度和局地环流。目前,这两种过程对不同季风系统的调制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新研究表明乳腺癌在睡眠中更易扩散。但同时,研究人员提示,这并不意味着癌症患者应该不睡觉以阻止癌细胞扩散。因为此前的研究表明,睡眠中断可能会使乳腺癌预后变差。...
脂肪竟是乳腺癌“帮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胡夕春、王碧芸、陈光亮团队研究发现,与肿瘤周围脂肪细胞共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显示出对铁死亡的抵抗。进一步实验证实,脂肪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特定的脂肪酸诱导乳腺癌细胞产生铁死亡抵抗,并且该过程依赖于脂肪酸合成酶ACSL3。研究团队通过动物模型,首次验证了脂肪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铁死亡保护。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血液和肿瘤学杂志》。...
乳腺癌和糖尿病并非两座“孤岛”。乳腺癌和2型糖尿病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然而过去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例如,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20%~27%。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关键特征,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低存活率有关。人口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在确诊两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开始增加,确诊10年后,该风险比未患乳腺癌的同龄女性高出20%。...
光免疫疗法是光疗和免疫疗法相结合的新型治疗方法,与单一的治疗方式相比,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多种纳米系统作为光敏剂用于光免疫治疗,然而大多数纳米体系仅使用单一的PDT或PTT模式来诱导相对有限的免疫反应,难以突破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屏障,在启动免疫反应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阻碍。目前,构建简单且多功能的光免疫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关于PDT联合PTT进一步整合toll样受体(TLR)激动剂来刺激免疫反应的相关报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多功能、安全的光免疫治疗系统,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友“菌”来援助战最“毒”乳腺癌。近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邵志敏、江一舟课题组携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赵超课题组,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这意味着微生物代谢产物TMAO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助推免疫治疗。3月12日,该相关研究在《细胞代谢》以封面文章发表。...
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效果“可预测”。 SNORD33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铂类敏感性的机制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或有“中国方案”。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大约20%~25%的乳腺癌是HER2阳性,相比其他分子亚型患者,这类乳腺癌患者更易出现复发转移,且超过30%会发生脑转移。...
从肿瘤代谢视角为三阴性乳腺癌求解。新分型寻求治疗靶点...
乳腺癌发病的“土壤学说”。 牛钢(右一)与团队人员讨论。 (受访者供图)...
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作用获揭示。 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组不同响应患者的肿瘤微环境特征 (张泽民供图)...
铁死亡关键基因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其特征是铁依赖性的一种细胞主动性程序化死亡方式,有别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自噬等形式。铁死亡异常产生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其在肿瘤细胞中的调节失平衡可能是化疗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科学家发现乳腺癌肺转移休眠调控新机制。据介绍,各种耳毒性药物、噪音和衰老等因素均会造成外毛细胞的损伤。低等非哺乳类动物的毛细胞损伤后,其周边的支持细胞能够转分化产生新的毛细胞。但是,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均丧失了自我再生毛细胞的能力,临床上外毛细胞损伤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听力损伤。...
9月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胡国宏研究组完成的以Long non-coding RNA NR2F1-AS1 induces breast cancer lung metastatic dormancy by regulating NR2F1 and ΔNp63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长链非编码RNA NR2F1-AS1在乳腺癌细胞肺转移休眠调控中的功能、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新家族史评分系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含铂化疗疗效。国际临床试验表明,铂类药物敏感性与同源重组缺陷(HRD)特别是BRCA1/2突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HRD尚不能解释所有具有肿瘤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的铂类药物敏感性。一般来说,仅约2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携带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而肿瘤家族史可能反映的不仅仅是HRR基因突变,还可反映该突变以外的遗传潜在相关物质变化,如其他蛋白编码基因以及非编码RNA的变异、表观遗传失调和尚且未知的机制。那么,如何更加科学地量化评价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家族史、以及家...
该基因标签同时在不同数据平台和不同乳腺癌亚型上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和泛化能力,具有临床应用潜力。基于基因功能富集的分析显示,这组基因标签主要由免疫调节基因所构成,表明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在化疗疗效中发挥作用。...
双管齐下对抗乳腺癌治疗耐药性。 双机制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对抗乳腺癌治疗耐药性。 受访者供图...
精准治疗平台可对乳腺癌实现化学和光热联合疗法。 TMPAs的表征 华中农大供图...
部分化疗药物(阿霉素、紫杉醇和奥沙利铂等)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化疗药物在递送过程中仍面临释放过程不够可控和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性弱等挑战。因此,构建一种智能药物递送载体实现化疗药物的可控释放和免疫调控,对提高肿瘤的化疗-免疫综合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开发高电压浓缩电解液显著提升了双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与能量密度。...
钱俊斌等揭示乳腺癌免疫治疗作用机制并提出预测疗效新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钱俊斌研究员、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Ann Smeets教授和比利时VIB研究所Diether Lambrechts 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